
(擷取自 網路,如有侵權,請告知。)
關於學生自殺案件,有人討論是因為學制壓力過大而造成,而有人認為是教育體系出了問題,其實不只台灣,在美國也有相似的情況,根據調查統計15到24歲的青少年死亡的原因當中,酒精相關的為第一,而「自殺」行為則排行第二。
據外媒報導,研究調查顯示「25歲以前,理性思維、情緒掌控、衝動行為皆仍處在發展階段。」,因此對於大學生而言,大學是一個有別於過去學習的新型態環境,也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,需要花很大的心力適應新生活,而往往在調適身心的過程中,不少學生會產生焦慮、緊張等心理問題。
長輩們經常以自身觀點解釋當今年輕學子的心理抑鬱問題
「自殺念頭」與「患有憂鬱症」是兩件事情。
每個人對於生活目標的要求並不相同,追求更好的生活是自我提升的表現,每個人處理情緒的能力不一,接受差異並用包容去理解不同是每一個人的人生課題。


(擷取自 網路,如有侵權,請告知。)
面對憂鬱,關於「父母」
原生家庭通常是最直接影響孩子的原因,身為父母總有些期待在孩子身上,適時地給予壓力是成長的良藥,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,應因應孩子的不同時期,調整教育方式、控管自己的情緒及言語,面對有認知的孩子用引導與溝通的方式進行交流,而非又打又罵孩子並直接冠上「不懂事、不體諒」的標籤,因父母的力量能夠成就一個孩子,就也能摧毀一個孩子。面對憂鬱,關於「自己」
美國最近很流行 「Self Care」這個字眼,意指著「在照顧別人之前,必須先將自己的情緒顧慮好。」,而Self Care 的方法有很多種,例如:替自己做一頓飯、睡一個午覺、看本書充電,或是禱告等等,任何形式的抒發都是一種了解自己、反思自己的方式。
美國自殺專線醫療團隊負責人 Dr. Iyer說:「自殺是可以被避免的,心理疾病是可以被治療的。心理健康和預防自殺是每個人的問題,而我們所有人都該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。」
文/中國語文學系 吳宜庭